top of page
singing bowl cert course jan 2024 blog post banner.png

面對悲傷,情緒大起大跌也不為過——慢慢釋放情緒、走出傷痛的五個階段


悲傷五階段
From Unsplash

世上不存在完全的身同感受,儘管我們知道世上充滿不幸,但只有不幸降臨到自己身上時,我們才會切身感受到那不能承受之痛。如果身邊人遭遇不幸,我們可以如何幫助他們走出傷痛?先認識「悲傷五階段」,也許能讓你了解更多。


「悲傷五階段」(The Five Stages of Grief)簡介

「悲傷五階段」指人在面對災難性事件時可能會出現的情緒反應,由精神科醫生庫伯勒・羅絲(Elisabeth Kübler-Ross)在1969年出版的《論死亡與臨終》(On Death and Dying)一書中首次提出,本來是針對臨終病人的五個悲傷反應,理論後來擴展至喪親、失業、失戀等的情緒。

以下「悲傷五階段」雖然描繪出許多人面對悲傷的反應,不過沒有人會有完全相同的悲傷反應,因此每個人經歷的悲傷階段的數目及次序都可能不同。

遭遇不幸後釋放情緒?必經的走出傷痛「悲傷五階段」|Wellness+ 誌
悲傷五階段


(一)第一階段:否認(Denial)

否認是一種常見的防範機制,可以幫助我們緩衝不幸帶來的直接衝擊。得知不幸後,你第一時間可能懷疑事情的真實性。例如當醫生告知你親人逝世的消息,你可能懷疑親人還有一線生機,不斷請求醫生繼續搶救;當伴侶提出分手的要求,你可能會幻想或說服自己,對方很快就會回來等等。


(二)第二階段:憤怒(Anger)

面對不幸,悲傷有時會以憤怒的形態出現,我們很常會想:「為甚麼偏偏是我?」如果是有宗教信仰的,可能會想:「上帝不是愛我的嗎?為甚麼不保護我?」我們可能會將悲傷的原因歸咎他人,並將憤怒轉嫁給身邊人。例如親人逝世,卻憤怒地怪責醫生沒有把親人救回來等。


(三)第三階段:討價還價(Bargaining)

到了討價還價的階段,我們會幻想很多「如果」的事。例如向上帝祈求,如果親人能夠平安,自己可以為此做任何事。又或不斷思考如果自己之前改變某種做法,結果一定會不同,例如「如果我那時候沒有打電話給他,他是否能避免那場事故呢?」。在這階段可能會伴隨內疚感,認為自己需要為不幸承擔責任。討價還價能夠幫助我們在極度痛苦的情況下保持希望,儘管這只是虛假的希望。


(四)第四階段:沮喪(Depression)

當我們開始面對現實,明白現實已不可改變後,沮喪是最常見的悲傷反應。這種強烈的絕望會讓我們失去生活的動力,不想吃也不想喝,不想做任何事情,嚴重的話甚至陷入抑鬱症,這是我們遇上不幸的必經階段。


(五)第五階段:接受(Acceptance)

接受現實指我們終於承認不幸的發生,情緒開始穩定下來,並開始學習如何重新調整生活。不過有時候我們以為自己接受了,卻突然跳回前面的階段,這種階段之間的來回是自然不過的事,隨著時間流逝,我們才能慢慢真正地接受現實,這不代表你會再感到悲傷或憤怒,而是我們對於不幸的應對和想法都有所成長。


經歷悲傷時,每個人的情況都不盡相同,但「悲傷五階段」可以成為一個參考,幫助我們了解自己的情緒反應,以及如何逐漸調整自己的生活。即使進入第五階段,也不代表悲傷就此結束,有時候我們還會回到之前的階段,這是正常的反應。最重要的是要學會接受現實,並尋求支持。如果您感到情緒波動劇烈或無法處理悲傷,尋求心理治療或支持是非常重要的。

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

參考資料:

Julie Axelrod. The 5 Stages of Grief & Loss.

Christina Gregory PhD., The Five Stages of Grief – An Examination of the Kubler-Ross Model.

0 則留言

​最新活動及課程推介

  • Facebook
  • Instagram
bottom of page